坚持10年助人 投身公益事业 宜昌暖男的“泄滩包子”暖胃又暖心

2021-11-25 08:57 来源:三峡商报  编辑:覃江云  审核:熊鹏

在宜昌,许多人都吃过“泄滩包子”,却很少人知道这是王伟和他的老乡一起创出来的包子品牌,更不为人知的是,王伟一边卖包子,一边做公益。靠着卖包子赚的辛苦钱,他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今年47岁的王伟,将家安在宜昌高新区北苑街道厦门路社区,店也开在附近的珠海路,靠双手打拼坚持走在公益路上。11月22日,记者在厦门路社区见到了王伟,听他讲述动人的公益故事。

当帮工苦学手艺

1993年,王伟从老家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出来打工,尽管勤奋踏实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1998年底,他听说亲戚在宜昌城区做包子,便带着妻子一起过去当帮工,学手艺。

每天凌晨2点多,他就要起床,和面、揉面、调馅等什么都干。清晨,客人陆续到店,他又前后张罗,直到中午才能喘口气歇一歇。忙碌而辛苦,王伟咬牙坚持了下来,他知道用心掌握一门手艺才能真正摆脱当时的困境,去工厂打工或回家乡都不是最佳选择。两年下来,他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作别亲戚,他在西陵区开了一家包子店。

凭借着诚信经营,他做的“泄滩包子”很快受到了市民青睐,前来买包子的人络绎不绝。

热包子慰藉陌生人

尽管生意看起来热闹,但做包子赚的是辛苦钱。2000年,王伟开店时,他连5000块钱都凑不拢,找亲戚借了2000块钱,加上成本开支,夫妻俩省吃俭用,一年下来收支勉强持平。创业起步之艰难,王伟回忆时却一笑而过:“用心经营,就会好转的。”

开店不易,他却经常对在店门外遇到困难的陌生人,伸出温暖的双手。201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王伟正热情招呼客人,熟练地打包包子,一抬头见到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衣衫褴褛在店门口徘徊。客人过早高峰期过去了,孩子没走,埋头踢着地上石头,时不时抬头看王伟一眼。王伟心里一紧:孩子遇到难处了,可能饿了吧。他赶紧拿塑料袋装了几个热腾腾的包子递给他,孩子接过包子一溜烟跑了。晚上,王伟和妻子正吃饭时,孩子又来了。他招呼孩子进店里吃饭,孩子却不为所动。拿碗装了饭菜,他递给孩子说:不够就来添啊!连续半个月,孩子把这里当成了“家”,但不愿意交流,吃完就走。王伟本打算找救助站帮孩子回家,谁知孩子再也没来店门口。

“也不知道,那个孩子现在过得好不好。”王伟现在想起,还在念叨。这些年里,只要看到遭遇困境的陌生人,王伟总会给他们递上几个热包子,并说放心吃,不要钱。“我出来打过工,能体会出门在外的那种难处。”

半个月辛苦钱捐了

一边默默帮助他人,王伟一边关注着家乡秭归的发展。2013年,王伟认识了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的王华君,加入了该中心。这一年起,他积极参与中心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走遍了秭归12个乡镇帮扶困难群体。

2013年,该中心要回家乡帮扶献爱心,王伟二话不说捐了1000元。妻子听闻后,心疼不已。要知道这一千元钱要起早贪黑卖3000个包子才能挣回来,是两人半个月的生活开支,捐了钱则两人更要节衣缩食。妻子何春芳不理解,王伟劝慰她:家乡要发展,我们也要出一份力。“就当是打牌输了嘛!”妻子知道丈夫没有抽烟、打牌的爱好,做的又是好事,慢慢地从不理解到支持他。每年,该中心组织人员回秭归帮扶,为了不给家乡父老添麻烦,王伟和妻子都会在活动举行的当天早上,为团队准备好一百多个包子当作早餐。

甘于吃苦,乐于奉献。2014年,王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2018年,因为诚信经营,他的“泄滩包子”店被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挂牌“流动党员商户”。王伟说,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

坚持送 “爱心包子”

西陵区的杨丽华,双腿萎缩行动不便。

2018年,王伟从秭归县在宜农民工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华君手里接过接力棒,从生活上照顾她。每半个月甚至一周,王伟都会打包15个包子送到杨丽华家中,这“爱心包子”一送就坚持了3年多。王伟每次上门,都会叮嘱她一定要蒸了吃,剩下的包子要放在冰箱里。聊聊天,讲讲外面的有趣事,王伟的到来,让杨丽华家中充满了欢笑声。一天晚上,杨丽华打电话给王伟,还特意让王伟的妻子接电话。她告诉王伟的妻子:王伟这个人真不错啊,你有福气啊。

在王伟的影响下,妻子和两个女儿都积极投身公益活动。社区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等活动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王伟奉献精神特别强,志愿活动总是抢着做,为人热心快肠。”王华君评价道。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别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别人开心,自己心里也开心。”王伟表示,志愿服务没有止境,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记者 陈飞 通讯员 王彩云 艾思为)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