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画家杨冰捐赠102件历史文物

2021-04-20 11:18 来源:三峡商报  编辑:陈雨姝(实习)  审核:王林

杨冰收到捐赠证书

宜昌博物馆李增辉将杨冰捐赠的弹链安装在枪械展品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4月12日,90后宜昌画家杨冰收到了来自宜昌博物馆及湖北省博物馆的捐赠证书,心里顿时安定下来。他说,“看到展品都安然地摆在展柜里,能让更多人去直观了解历史,我觉得很欣慰!”

自2019年开始,他已陆续向宜昌博物馆捐赠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侵华日军相册等收藏的90件珍贵历史文物,向湖北省博物馆捐赠汉代兽面文瓦当、宋代耀州青釉碗等12件文物。他是湖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收藏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现致力于宜昌历史文化创作与推广。4月19日,杨冰做客三峡商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从小结缘

钟爱收藏文物

杨冰1990年出生在当阳,他的外公曾是中国空军。他从小就喜欢听外公讲各种军事历史,观摩外公的收藏。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使他与历史物件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就爱上了收藏古旧物品,更驱使他对文物背后承载的历史不断探寻。

杨冰3岁开始系统学习工笔国画等,一直未曾间断。成年后参军期间,他依然坚持绘画创作。他在部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他开始系统性地收藏历次革命战争的军品、史物。这一爱好他保持至今,为他日后捐赠历史文物埋下伏笔。

多方奔走

促成“硬核”捐赠

在宜昌博物馆新馆建立之初,杨冰曾参观过博物馆近代史展厅。凭借多年收藏实战经验积累,他多次在博物馆“挑刺”,一来二去,成了博物馆的“编外顾问”。也就在那时,他萌生了为博物馆捐赠文物的念头。

在博物馆里,他发现了一挺抗战时期重机枪的复制品。这挺机枪的原型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金陵兵工厂以德国马克沁08式重机枪仿制的,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要制式装备之一。杨冰发现这台展品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弹链,觉得是个遗憾,“青少年对枪支的认知多来自游戏和影视作品,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文化熏陶,我认为还是要靠那些沉重历史的证物。”

杨冰为此联系到了曾经军校的战友,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军用教具仓库中找到了一条完整的100发民廿四重机枪弹链。经过无害化处理,层层审批,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弹链终于被工作人员安装在了展品机枪上,向来参观的人们展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随后,他回家开始清理相关历史文物,详细列好捐赠清单,联系宜昌博物馆。如今,杨冰已累计向宜昌市博物馆捐赠抗战时期等珍贵历史文物90件。他说,能让参观者见证并了解这些历史,花费再大力气去发现、搜寻史料都是值得的。

宜昌新博物馆

个人捐赠第一人

杨冰从部队转业回宜昌后,一边创作,一边在“收藏圈”里打听和关心有关宜昌的历史文物。2016年,杨冰通过文化界人士了解到,在沈阳发现了一本侵华日军遗留的相册,相册中有大量在宜昌、当阳拍摄的照片。杨冰听到这个消息后,下决心要让它回到宜昌,不想却还是迟了一步,相册已被人提前重金买走。这件事成了杨冰久久不能平复的遗憾与心结。

巧的是,三年后,杨冰再次发现了它的踪影。2019年,杨冰向宜昌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整理好时间线的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里面都是关于宜昌战事的报道。博物馆陈列部部长李增辉带着杨冰观摩馆藏现有藏品时,杨冰惊奇地发现,三年前与他失之交臂的那本侵华日军相册安静地躺在博物馆,那种恍如隔世的相逢让他流下了泪水。他说,收藏这事,真的是在跟时间交锋,每天在你所看不见的地方可能就有珍贵文物、历史物证在流失、损毁。

李增辉告诉记者,杨冰是向宜昌新博物馆建成后捐赠的第一人,捐赠数量多,质量较高,主要是近代史文物。“他很热心、专业,帮我们纠正了一些纰漏,捐赠品填补了博物馆的部分空白。”

丹青妙笔

着手复原“老宜昌”

对于捐赠历史文物,杨冰很坦然。他说,收藏只是他个人小爱好,但捐赠到博物馆,让更多宜昌人了解家乡的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其意义远大于留在他的家里独自观摩。

当他了解到宜昌市博物馆还缺一些老宜昌的图片。2019年下半年,他开始大量查阅宜昌史料,凭借这扎实的书画功底及收藏鉴定积累,潜心创作,精心复原宜昌老照片。杨冰说,希望用一年多时间,通过自己的绘画将宜昌本土的历史事件创作成系统的、更易被年轻人接纳的艺术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也了解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记者 陈飞)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