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兴山好青年9年致力乡村建设

2020-11-24 14:07 来源:三峡商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万忠华(右)正在把鸡蛋装箱。通讯员袁裕树摄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罗娜 通讯员袁裕树 周益华

初冬时节,兴山县古夫镇古洞村寒意渐浓,村民万忠华不畏寒意,在果园里细心地教村民们如何给李子树施冬肥、刷粉保暖。

今年40岁的万忠华,是兴山县雨林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于2016年返乡创业,建起 “扶贫车间”养鸡场,吸纳周边贫困户长期打工,建立“果—沼—畜”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心全意致力于乡村振兴。

一次捐资

时刻牵挂家乡建设

1980年,万忠华出生在兴山县古夫镇古洞村,2001年,他大学毕业后,就走出大山在外打拼。万忠华养过猪,卖过饲料,经过自己一番努力,终于事业小有成就。在外漂泊的人,心总是牵挂着故乡,万忠华也不例外:“我们村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的收入不高。我虽然在外面工作,但也想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

2011年,古洞村村书记给万忠华打电话,说村里想修通通往古夫镇的乡村公路,问他愿意捐钱修路吗?万忠华毫不犹豫捐款1万元帮助村里修公路。有了此次捐款后,他不仅是心里惦记着家乡,而且每次回村探亲时,总会关注哪里有需要改善或是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尽力去解决。

2013年,回村的万忠华得知万家湾片区有11户村民用水难。村民们用水都是从家附近的蓄水池接水用。因建造之初用的是普通塑料水管,经过长期风化,有的破损、有的堵塞,导致村民没有生活用水。万忠华自掏5000元,购买专门的PVC水管,请专业工人换掉损坏的水管,还将新管子接到了11户村民的家中,让他们在家里一开水龙头就能用到水。村民万能静说:“以前屋前有蓄水池但不能用水,我们还是要步行几百米去挑水,多亏万忠华细心,为我们更换了新的水管,我们才不用天天挑水吃了。”

回乡创业

“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

2016年,万忠华的母亲病重,他回到家乡照顾老人。在这期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古洞村,看到扶贫干部对家乡父老倾心倾力地扶贫,让万忠华明白给钱给物不如从根本上帮扶,于是他决定从产业上帮扶,让村民彻底摆脱贫困。

万忠华职掉北京的工作,留在了古洞村,拿出自己680万元的积蓄,利用多年学到的先进饲养蛋鸡技术,在万家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旁边建起了养鸡场,还成立了兴山县雨林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因养鸡场在安置小区旁,时常有人上门询问是否招工。万忠华在与他们接触中,了解到部分农户因缺劳力、缺能力、缺文化,外出务工难,当地就业增收无门路,致家庭贫困。为了帮助这些困难人群,万忠华把养鸡场变成“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长期在此打工,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自从‘扶贫车间’建成后,我就来这里开车运送鸡蛋,每月可挣工资3500元,家里有了固定收入,不仅甩掉了贫困帽子,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曾为低保户的王俊生告诉记者。

从2016年到2020年,万忠华通过“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解决了全村131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先后为贫困户增收60万元。2019年,万忠华的合作社共发放工资143万元,社员盈余返还68万元。

注重环保

探索立体生态种养

“大兴养殖业难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养鸡场建成后,万忠华一直在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养殖方法,最后他找到—种“果—沼—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2018年,万忠华投资兴建500立方沼气池,将干的动物粪便制成有机肥以低价卖给附近的农户,湿的转化为沼气免费给周边47户贫困户安装管道和灶具,无偿为他们提供沼气、沼液,每年可为每户贫困户节约生活用气300元,节约15000元的用气开支。

随后,万忠华流转土地302亩,种植昭君脆李,每年可带动131户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每亩流转土地费用500元,每年可给农民发放流转土地费用30万元,平均每户可增收1万元。现如今,万忠华正在修建的1000立方米沼气池,可免费为全村300户农户提供沼气,每年节省费用达14.5万元。同时生产出的沼液,可提供给合作社的500亩脆李和6300亩柑橘免费灌溉,及周边的8000亩左右的菜地和核桃地,为农户节省肥料费用80万元左右。万忠华一系列举措为古洞村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