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官方解读!

2022-09-19 17:13 来源:宜昌发布  编辑:熊鹏  审核:闵娜

9月19日,解读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现场解读了中国共产党宜昌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与公众关切。

●发布人

郑 劢 宜昌市委政研室主任

李昌清 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丁庆荣 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夏文翰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

高杰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叶帮斌 宜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主持人

王 贤 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概况

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于2022年9月16日在宜昌城区举行,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这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审议通过《中共宜昌市委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是继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市第七次党代会之后,又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会议。副省长、市委书记王立同志作了讲话,并就《意见》起草情况向全会作了说明。

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意见》起草过程

今年7月中旬,湖北省委省政府专题听取了宜昌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汇报,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新使命。为了科学回答省委交给宜昌的这一重大考题,进一步找准宜昌在服务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的突破口,市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出台《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

市委高度重视《意见》起草工作,王立同志全程主持起草工作。一个多月来,市委先后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典范城市建设的系列重点问题四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邀请国家相关研究机构来宜指导,形成了具体方案并报经省委同意。在此基础上,明确由市委办公室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牵头起草了《意见》,并按规定程序征求意见,提交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9月16日,《意见》经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全会通过的《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宜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牵引,是开启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行动方案。

理想国影像摄

周星亮 摄

中共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主要精神

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王立同志所作的讲话之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一、牢记嘱托、勇担使命

宜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生态优势明显,绿色发展动能强劲。省委认为宜昌有基础、有条件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给予极大嘱托、极大期望、极大动力,宜昌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扛牢这一重大政治责任,不负历史、不负时代、踔厉奋发、开篇破题。

二、笃定目标、勇毅探路

学思践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个坚持”的精髓要义,坚持国际视野、世界一流、中国气派,坚持厚植优势、锻造长板,坚持可学可鉴可信,坚持应急谋远、久久为功,积极向先进城市学习,努力到2035年,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城与山水和谐相融、产业绿色发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4个方面成为全国典范,建设“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三、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一是做优主城。尊崇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一体推进治山、理水、营城。坚持“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的功能侧重,按照“繁荣在主城、实力在新城”的思路,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按照“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要求制定城建铁律,保护好“一半山水一半城”城市风貌。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建设青年友好活力之城。

二是做美滨江。坚持“品位高、品质好、品相美”原则,建设世界一流、独具魅力的滨江公共空间。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流域统筹、单元控制、系统均衡。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把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三是做绿产业。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精细磷化中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大健康产业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

四是与三峡集团抱团发展,赋能典范城市建设。

五是引领带动宜荆荆都市圈协同发展,以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典范城市质效。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战略深化和由内到外的治理变革。市委号召全市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能力水平,以更强的勇气、底气、锐气为城市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王恒 摄

@天苍苍也茫茫摄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中新社记者提问:请问宜昌市发改委作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牵头实施部门,在推进过程中将从哪些方向着力,具体又有哪些战术策略?

答: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宜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答好省委重大考题、着眼宜昌实际的高点定位。有利于贡献长江大保护实践经验,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宜昌模式”;有利于畅通长江咽喉,助力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展现长江黄金水道的“宜昌作为”;有利于在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间形成新的增长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宜昌力量”;有利于探索山水城市协调发展新路径,打造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宜昌样板”。

下一步,宜昌将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树标杆”的战略步骤,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在长江生态保护修复上作典范、树标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山水林田湖库岸系统治理,建立水岸统筹、流域同步、城乡协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锚固“两脉青山、两江四水”生态格局。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在城与山水和谐相融上作典范、树标杆。统筹“三生空间”,推进治山、理水、营城,全景呈现“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努力营造错落有致、显山隐城的城市韵律,充分彰显长江风光、巴楚风情、时尚风范的城市魅力,建设世界旅游名城。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激发产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上作典范、树标杆。推动高新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全面提升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活力中心功能,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精细磷化中心、数字经济高地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筑堡强基,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上作典范、树标杆。坚持为青年人筑城,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市场化机制,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系统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湖北日报记者提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可学可鉴可信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请问市经信局在落实意见激发工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上有什么举措?

答: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做绿产业是重要支撑。绿色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是宜昌的优势产业,是宜昌未来增长空间最大的产业。我们按照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的部署,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为引领,提出了“554”的工作思路。即:

聚焦5个产业,实施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裂变升级、绿色低碳转型、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优质企业培育等5大行动;建设产业裂变升级示范区、“电化长江”先行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引领区、“东数西算”样板区等4个产业发展典范区,力争到2026年工业规模突破1万亿,形成1个3000亿级、4个1000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三峡实验室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实施重点产业裂变升级行动。聚焦化工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细磷化中心;聚焦生物医药裂变,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具有活力和持久创新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地标;聚焦大数据、电子器件和材料,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裂变增长极、“东数西算”样板区;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电力装备及器材、专用装备和电动船舶,建设“电化长江”先行区、打造新能源船舶和车辆、航天和海洋装备、电力成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围绕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建设中国清洁能源第一市、中国最具韧性的清洁能源之都。

三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落实工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资源高效利用、价值高端跃升。

四是实施区域产业联动发展行动。加强宜荆荆都市圈产业联动,建立区域产业协作机制,辐射带动长江中下游城市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化工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五是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构建小进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领航企业的优势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出了“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要求,请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如何具体管控?

答:作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始终坚持从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加强规划和管控。凡是与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相违背的一概不做,凡是没想清楚的坚决留绿留白,防止对城市风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坚决保护好“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市风貌,塑造“山水一幅画”的国际滨江山水城市意象。

关于北岸控密度,要建设显城透绿的繁荣都市。坚持“小街区、密路网”,路网密度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老城保持100—200米*100—200米的街区尺度,新城区控制在150—200米*200—250米。居住街区基准容积率控制在2.0以下,商业商务街区容积率控制在2.5左右,形成宜人的空间尺度。充分利用北岸城区山形水势,在建好柏临河绿廊、运河绿廊等基础上,沿江每隔1.5—2千米增设连通山水的垂江绿廊,增强滨江节奏感和感知度,提升市民通江可达性。

关于南岸控高度,要建设显山隐城的山水画卷。借鉴杭州西湖东岸的建设管控经验,采取多层低密度的建设方式,尊重地形,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临江一线地块新建建筑基准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山城缓冲区新建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4米,重点发展地区新建建筑高度以不超过磨基山相对高度的1/3为宜,也就是不超过50米,标志性建筑高度不得突破60米,塑造错落有致、优美舒展的天际线。

关于滨江控宽度,要建设高品质亲水绿岸。借鉴上海黄浦江建设经验,坚持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分段管控滨江宽度。北岸城区新建段滨江退岸复绿基准宽度为100米,有改造条件的区段滨江退岸复绿宽度控制在200米左右。南岸滨江退岸复绿基准宽度控制在200米。在预控充足的滨江绿化空间基础上,依托现有滨江道路,通过局部打通、拓宽等措施,形成连通“秭归—市区—宜都—枝江”的最美风景道,激发滨江公共活力。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建设标准,加快制定滨江地区风貌管控规划,形成“城建铁律”,并上升为地方法规,恒久坚持,争当城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典范。

三峡广电记者提问: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强调,宜昌要争当城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典范,请问市住建局下一步重点从哪几个方面推动落实?

答:争当城与山水和谐相融新典范,是长江大保护的具体要求,宜昌具备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尊崇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较好地形成了“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城市风貌。下一步,我们将格外珍惜宜昌的自然禀赋,发挥好城建比较优势,重点从山水融城、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标准修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不断提升宜昌城市的美誉度、辨识度,全力打造城与山水和谐相融的全国典范。

一是推进山水融城,建设滨江公园城市。高标准建设滨江公园城市,让真山真水与城市相融相见,让长江大美和城市秀美相得益彰。实施全域生态复绿工程,推进环城森林圈、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一廊两环十带”绿道系统建设,依托自然山体水系建设一批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持续推进柏临河、沙河、运河等水系景观改造,以“串园连山”搭建城市生态脉络,以“增花添彩”提升城市颜值气质,以“水系连通”活化城市碧水蓝网,构建“显山、见水、透绿”的蓝绿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四季见彩”。

二是优化功能布局,建设滨江活力城市。以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骨架拓展,加快完善“四纵六横”快速路网,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坚持空间拓展、存量更新和内涵提升并重,强化“优功能”行动,加快实施一批先导型、标志型、支撑型重大城建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东部未来城、高铁新城、两岛一湾区、宜昌科教城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吸引优质产业、优质资源、优质人才向宜昌集聚,持续巩固和扩大宜昌在宜荆荆都市圈的城市首位度优势。

三是提升品质内涵,打造滨江魅力城市。大力推进绿色出行。构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慢行系统”的绿色低碳出行体系,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加快非机动车道、专用自行车道及绿道建设,打造一批最美网红“回家路”“上班路”“休闲路”。打造活力场景,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优化50里滨江50景,推进建设100公里滨江廊道,打造“慢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主题场景”的滨江亲水活动场景,让滨江慢生活成为宜昌的新名片。提升建筑品质、街区品质和城市整体品质,推进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筑,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深入推进筑堡工程,实现八大场景设施全覆盖,共同缔造“和谐社区、幸福家园”。

三峡晚报记者提问: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把宜昌建设成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宏伟目标,并把打造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新样板作为首要任务,请问市生态环境局将如何推进落实?

答: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勇夺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考核“三连冠”。今年1-8月,长江宜昌段出境断面总磷浓度下降至0.049mg/L,较2017同期下降62.6%,被誉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长期安居宜昌,已由2015年的5头增长到23头,昔日的“化工围江”蜕变为今朝的“江豚逐浪”。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双碳战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和修复治理。

李风 摄

一是强化源头防控。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做到“污水不达标不排,废气无组织不放,土地不安全不用,固废不处置不赦,资源不批准不采”。扎实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岸线生态修复、十年禁渔等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确保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达到Ⅱ类水体标准。深度聚焦PM2.5和O₃污染协同控制、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大力实施工业源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全面提升扬尘源精细化管控水平,着力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以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加强土壤风险管控,确保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安全。

二是强化协同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增强生态环境政策与能源产业政策协同性,以碳达峰行动进一步深化环境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控矿产资源无序开发和“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编制实施碳达峰行动“1+N”方案,统筹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抓好低碳试点示范创建。探索开展碳汇交易试点,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林业碳汇、湿地碳汇、光伏碳减排、沼气碳减排产品。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推进“电化长江”“氢化长江”示范应用和配套产业发展。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深入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加快推进磷石膏污染防治实施细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立法,继续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举措,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实打实、硬碰硬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环境信访问题;以环百里荒试验区为重点,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积极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银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主动争取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积极推动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治理及产业融合绿色发展EOD项目,建好守牢三峡生态屏障,力争在今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引导全社会共同缔造、做美滨江,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湖北广电记者提问:宜昌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坚持国际视野、世界一流、中国气派。请问,在具体实施的当下和今后会不会有相应的国际对标体系,或者创新体系?

答: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给宜昌提出的一个重大的考题。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的活动,我们有必要在全球视野范围内来寻找和宜昌自然地理条件相近,发展基础相似、发展动力充沛,发展成效显著,在国际区域范围内有显著引领力的城市来作为我们学习、借鉴、分析研究的目标,期望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评估的指标体系,通过阶段性的评估,引导城市和谐健康发展。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而是一项长期的或是长远的战略任务,目前我们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寻找对标城市,同时也提出了一套符合我们现阶段要求的指标体系,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进一步修正我们发展的思路,矫正发展的方向,让宜昌最终能够实现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战略目标。

湖北广电记者提问: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建设中在联结宜荆荆都市圈,辐射江汉平原等方面,将如何引领和带动?

答:关于这个问题,重点是把干好“自己的事”与做好“我们的事”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将按照“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的路径,提升宜昌城市规模和能级,增强宜昌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将与兄弟市州携手,加快交通同网、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民生同保,合力推动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极目新闻记者提问: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否会对经济发展有所约束?未来对宜昌的产业格局有何影响?

答:工业41个大类,宜昌有37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工业基础良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宜昌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前发展速度仍处于合理区间,在全省也有一定地位。在生产力发展到今天的阶段,迫切需要生产关系的变革。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对生产关系的一次变革,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性的变革,推动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工业能级在不断提升,工业发展强劲引领各种要素保障更加精准。

从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我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要求产业要突出绿色化的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改革,这和市委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城五中心”是一脉相承的,与宜昌近年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一致的。

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包括宜昌的工业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方式已经从过去单纯依靠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规模扩张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宜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并正在成为宜昌产业发展的竞争新优势。从增长动力来看,宜昌工业通过多链条的延伸,比如绿色化工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及电池总成总装等方向变化,产品从过去的肥料变成了电池,方向路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动能更强,产品附加值更高,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拓展。同时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源能耗也在大幅度下降,这几年随着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宜昌工业的能耗下降幅度居全省前列,经济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成为宜昌工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与产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加快宜昌产业的转型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也倒逼宜昌的产业要转型升级,向高端延伸。宜昌将按照“554”的工作思路,抓好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这个酒后艺术家 摄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