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添薪火——《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背后的故事

2022-01-20 15:2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熊鹏

南曲、薅草锣鼓、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撒叶儿嗬……地处鄂西南的五峰,拥有包括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内的丰富非遗资源,区域文化特色明显。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非遗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变,五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面临着机制不够健全、责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整体性保护等问题。于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简称《条例》)应运而生。

2021年11月1日,《条例》正式颁布施行,这也是五峰首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

护航国家级实验区建设

2014年9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联合设立的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8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了《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颁布《条例》就是为了更好地护航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条例》共29条,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义务,健全分级分类保护和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制度。为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条例》明确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制定规划、保障经费、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置非遗公益性岗位等方面的职能和职责,并对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细化。

关于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条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推荐、评审、认定、管理,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了分级分类保护的范围、措施与办法,同时强调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借鉴先行地区经验

如何让《条例》更好的保护五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在起草过程中,十分注重借鉴先行地区经验。为进一步做好《条例(草案)》的深度调研和修改完善,2021年初,起草委员会成立考察学习组,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花垣县、永顺县考察学习。

位于湖南湘西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挂牌,是第六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设成就体现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十六字真谛。

经过为期3天的考察,考察学习组得出“政府花大气力大手笔投入建设文博及非遗展示场馆,使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拥有可以观瞻、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光鲜看点”“湘西非遗机构的单设和非遗工作人员的保障,是文化生态保护区高效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重要人力资源”“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彰显,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营造了全域性、全民性、多维度参与的良好氛围”“非遗进景区为湘西旅游增添无穷魅力”等一系列启示。

湘西的这些经验做法,为《条例》的起草提供了有益借鉴。

强调区域性整体保护

茶园深深深几许,氤氲缕缕缕清香。五峰是“万里茶道”茶源地。追溯求源,今日的五峰县城所在地渔洋关,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宜红茶商贸盛极一时。湖南石门和湖北鹤峰、宣恩、恩施、长阳等地的毛茶,由骡马队通过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断地运输到此,并在渔洋关集散、精制和包装,以至于在这里形成巨大的集贸市场,然后由茶庄商号用木船沿渔洋河水路送至长江,再从长江口岸用大船运到汉口,进而一路北上发往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直至英国。

渔洋河中码头,一方犹如太极简图般的系船石,见证着曾经“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的渔洋繁华。百顺桥、汉阳桥、镇江宫水运码头等遗址遗存,无声述说享誉海内外的“宜红”品牌的形成与走红。

这些“万里茶道”资源点,形成非遗资源富集区域。此外,五峰还有众多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都急需实行整体性、全域性保护。

为此,《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对万里茶道资源点、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特色小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存续状态完整、自然和人文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依法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据介绍,五峰县委县政府已明确将精制茶厂工业遗产片区打造成五峰文化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围绕湖北省级非遗项目宜红茶制作技艺筹建宜红茶博物馆、五峰非遗传承馆、技艺类非遗工作室等博览场馆暨文化产业园区。

如今,《条例》已经正式实行。诚如2021年10月五峰召开的《条例》贯彻实施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该条例将为推动五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讯员 瞿祥涛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