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媒体传播 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地方媒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交流摘登

2020-12-03 09:3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刘小凡

重构媒体影响力平台和产业盈利平台

张留东 河南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

2015年以来,全球媒体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积极尝试转型发展,探索新的产业支撑,由“以广告养报”进入到“产业反哺主业”的换挡期。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起步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支撑事业运行和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三轮驱动,探索新的盈利增长点,即将“报业经营”模式调整为“广告运营+产业运营+资本运营”模式,以有效支撑媒体发展和阵地建设的物质之需。

在此过程中,着力两个重构。

重构媒体影响力平台(立身之本)。其实质是媒体结构调整升级,持续提升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一是转型升级纸媒方阵,实现纸媒由“办报纸”向“办平台”转型,持续提升新闻宣传水平;二是蓬勃发展新媒体方阵,壮大新媒体整体实力和市场影响力;三是拓展城市户外媒体方阵,坚定打造区域强势地位。

重构产业盈利平台(发展之基)。其实质是“以产业反哺主业”,即媒体产业保持大盘稳定,非媒体产业形成强力支撑。一是按照“主体归位、责权下放、利益内嵌、统分结合”原则,创新纸媒运营模式,优化经营体制机制;二是着眼于“新的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势,按照目标征订、有效发行、品质发行的新思路,优化订户和读者结构,实施自办发行新模式;三是在兼顾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多元化新项目,优化集团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

实施六个聚力。聚力新闻宣传全面提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聚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三位一体”的媒体影响力新格局;聚力发展模式转型突破,“跳出广告做经营”,“跳出报纸做经营”,不断提升产业运营能力;聚力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按照“分类实施、一企一策”原则瘦身健体,同时探索非媒体产业,培育新的产业支撑,拓展高质量产业链;聚力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聚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切实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打造干事创业的过硬队伍。

打造三大特色平台 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马正红 江苏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近年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切实增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的政治自觉,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力争创新突破。

一、明确总体目标,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既要有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务实的具体操作,还要有高效的工作机制。要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报业集团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型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二、落实各项举措,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重点打造主流政务、民生服务和数字商务三大特色全媒体平台。

三、坚持“开门办报”,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主要在几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集团县区板块融媒中心运行效能;建立一支全媒体时代的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特约摄影师队伍;在更多平台强化报业集团品牌。推动集团媒体品牌进驻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兴传播渠道,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四、善用先进技术,赋能新闻舆论创新工作。报业集团紧盯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去年建成投用了集团融媒体中心(一期),目前正在规划二期工程。

五、坚持内容为王,强化垂直类融媒中心建设。坚持移动优先建好用好融媒体集群;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成立政务融媒专班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垂直类融媒中心作用。

六、推进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完善全媒体采编指挥架构。集团层面设立采编指挥调度中心,由集团总编辑总负责,针对重大主题即时召开专题策划会。二是深化全媒体采编流程再造。制订统一规范、集中高效的“策采编审发”流程,加快新媒体产品的编审发速度,保证移动优先。三是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供全流程项目服务,创新会展、论坛等特色项目的承接能力。

七、优化队伍结构,大力引进和培养全媒体人才。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持续开展“优才”培养计划。

八、强化党的领导,班子全员调研推进改革发展。报业集团党委班子开展全员调研,把深度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当前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和推进的工作,明确调研重点课题,形成调研报告和可操作可实施的方案。集团根据党委委员的任务分工强化考核。

融合赋能 内容在场 能力进场

李永 山东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爱济南客户端总编辑

近几年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坚持“融合赋能,伴生城市成长”的大融合理念,努力开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媒体融合新格局,探索形成媒体融合的“山东特色,济南模式”。

一、融通“两个中心”,实施“2461”工程。集团抓住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户报业大厦的重要机遇,借助济南市掌上12345平台落户爱济南新闻客户端、集团直接培育的全国重大典型泉城义工影响广泛、旗下媒体市民记者团数量庞大等独特优势,实施“2461”战略性工程。

“2”就是一体化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通过场地、人才、技术、机制共建共享共用,实现“物的融通”;通过报业集团记者与市民记者、市民巡访团成员、志愿者身份互通并同步入驻济南融媒服务站,实现“人的融通”。“4”,就是一体化构建两个中心的“市级中心-区县中心-街镇分中心-社区工作站”四级网络体系。“6”,就是面向社会共享济南市移动直播平台、济南市掌上12345、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等六大平台。由此打造以“社会全员”为根基的四全媒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积极改革创新,加强内容和阵地建设。聚力平台创新。与人民日报山东分社、新华社山东分社等18家驻鲁央媒联手打造济南融媒体中心央媒工作站,同时建设全网传播媒体矩阵。

坚定技术创新。济南报业旗下的舜网成立软件研究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0余名,荣获36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研发出全国首个开放式媒体区块链版权保护平台。

重视服务创新。报业集团联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打造泉城服务“总客服”,实现12345市民服务热线由发现问题、监督问题的系统升级为办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系统。

强化内容创新。去年全国两会,我们采用“5G+4K+VR”报道手段,前后方分别搭建演播室,实现了跨省域5G连线直播;今年全国两会,又与新华社合作,采取“5G+4K+MGC+AI”探索实践云采访和智能化内容生产。

三、做好“党”+“端”的文章,边打仗边练兵。建设产品体系,提升正面宣传水平。做强视频业务,提升服务能力。

第四、推进深度融合,努力开创“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格局。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力争数据开发与利用权限;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底层实践,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内容创优 移动优先 共享融通

孙晓梅 宁夏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2016年4月,银川市委整合原银川日报社、银川市广播电视台组建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几年来,集团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特别是立足“内容创优、移动优先、共享融通”,在体制机制改革、内容创新、新媒体建设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集团内生动力。银川市对新闻传媒集团实行人员总数限额管理。共核定人员总数580名,并以此为财政差额核拨人员工资总额的基数。集团扎实推进内设机构改革、组织架构重置。精简机构26个,减少中层干部职数33人,大幅压缩行政后勤机构,减少行政后勤人员25%,充实采编一线。开展竞聘双选,打破身份界限,聘用人员也可以竞聘中层干部。

在推动深融上下功夫,重置内设机构,再造编采流程,彰显各媒体特色。集团成立了全媒体编委会,日常以中央厨房为核心开展编采工作。还成立了全媒体采集中心、全媒体发布中心、全媒体数据中心、全媒体技术保障中心、全媒体质量考评中心、全媒体总编室。

二、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强化中央厨房和银川发布手机客户端的核心地位。实施全媒体策划、全媒体联动,构建起跨部门、跨媒介、跨平台的新闻编辑加工的“中央厨房”,改变以往单一的采编、传播方式,使新闻生产向精准化、类型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向大数据汇聚、多维度应用、多终端服务转变。

强化全媒体联动,凡重大新闻宣传、重点新闻策划都在中央厨房指挥下进行全媒体策划、联动、传播。报纸、广电、新媒体互为入口、“跨界”传播。

三、强化“内容创优”,深耕内容创新生产。开展常态化的内容创优大赛,内容创优的奖励金额单条从1000元至10000元不等。实施工作室制度,先后成立了小申工作室、马俊声音工作室等14个工作室,分别从视频、可视化新闻、创意文本等方面主攻新媒体产品生产,采取项目制运作,鼓励编采播人员向专业化、专家型方向发展。

四、强化“移动优先”,新媒体矩阵强势传播。把考核作为指挥棒,引导采编人员转型。考核方式由单一考核向全媒体考核转变。集团还出台了新媒体孵化政策,各部门以及员工个人的符合内容要求的新媒体账号可以申请纳入孵化,每周对传播效果好的进行奖励。在各传统媒体编辑部均设置了新媒体总监一职,专门负责提升各个部门的新媒体传播水平。

五、强化“共享融通”,先进技术赋能媒体融合。内部“共享融通”;与县区融媒体“共享融通”;打造融媒“生态圈”;与12345城市智慧指挥中心融通。

媒体突围:回春 回位 回炉 回本

郭依足 江苏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当前全国报业的媒体整合融合进入了加速发展期。这既得益于中央和省级有关政策措施的驱动引导,也离不开一批先进同行的探索积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清晰认知当前的社会形势之变、行业发展之变、技术驱动之变,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查找自身短板,发现相对优势,勇于改革突破,实现涅槃重生。

徐州报业的创新突围方式是:

一、抓党报质量提升,实现再回春。2020 年,我们实施了党报提升工程,持续增加徐州日报的“厚度”。徐州日报现在每周出版 64 版。我们成立了政务融媒中心,跨部门整合利用人力资源、平台资源、新闻资源,持续聚焦全市中心工作,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同时,做好“党报记者在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将徐州主城区的各街道、社区“网格化”,每个点位派驻一名党报记者,统筹推进新闻宣传、新媒体传播、客户端推广和品牌活动等事务。

二、抓客户端建设,实现再回位。构建超强矩阵。把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占领新兴传播阵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汉风号客户端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创新运营模式,汉风号客户端专注内容质量,探索建立了“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

三、抓队伍建设,实现再回炉。招才。2020 年六七月份,集团分两批新招聘 45 名大学毕业生,在集中培训后分配至编辑、记者、主持人、新媒体人员、技术人员等岗位。

育才。从 2020 年 10 月起,集团先后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江苏网、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封面传媒、江苏省记协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先进同行,开展全方位的培训。

选才。推出《关于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

用才。围绕报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痛点,开展全员创新项目大征集,引发员工“头脑风暴”。通过项目化方式,加强各类人才在媒体融合场景下的实际锻炼和使用。

四、抓经营整合,实现再回本。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前景不看好的项目,果断予以关停并转,收回报业投资,立即止血止损。同时,对报业优势关联度大的婚介、文创产品、数字阅报屏、户外广告等项目予以重视,大力推进。今年,我们一举扭转了自 2015 年以来的亏损状态,能够实现两三千万元的盈利。

打造“智媒”“智库” 服务城市发展

王昆发 广东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副总编辑

近年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探索打造与国内一流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主流传媒集团,确定了“融·创赢未来”发展战略(即以融合推动创新、以创新加速深度融合)和“喉舌+智库+平台”发展路径。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强调“六个全”的具体运作模式,即“全媒体、全覆盖、全天候、全视角、全流程、全链条”融媒体服务体系,助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建设,开创了集团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崭新气象。

一、履行“喉舌”职责,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集团传统媒体突出“深度+评论”的内容生产力优势,新媒体突出“直播+视频”可视化产品和快捷发布优势,彼此融合互通、优势互补。

二、激活“智库”优势,积极服务城市发展。近年来,集团积极主动从打造“智库”平台向构建“智媒”转型发展。整合媒体优势资源和舆论引导力,着力打造了“两院两中心一社两联盟”(东江舆情研究院、东江创新发展研究院、湾区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湾区城市品牌传播研究中心、惠州东江图片社、东江品牌联盟、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联盟),切实提升对惠州城市形象品牌、政务环境、营商环境宣传推广的智库化水平。

近三年来,东江舆情研究院已先后为惠州市政法、教育、市政园林、住建、供电、供水、中石化、电信、联通、燃气等70余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提供了舆情信息监控处置、专项课题调研、高端舆情报告撰写、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服务。东江创新发展研究院充分整合内外智力资源,一年多来共承担惠州市和各县区党政机关委托的课题、调研和规划等项目20多个。探索出“知名学者+本地专家+媒体记者”的智库服务新模式。

我们还率先倡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主流媒体联盟”,与高校联合组建湾区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湾区城市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倾力打造地级城市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型媒体智库和新型政商媒三方联动交流平台,以更权威更高端智库服务为惠州加速崛起注入强大推动力。

三、完善“平台”建设,提升融合发展质量。集团于2018年全面建成并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高效发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作用。构建全面丰富完善的高端渠道和发布平台体系。与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南方+APP、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微信等平台媒体保持密切合作,推动“借船出海”。推出官方新闻客户端惠州头条APP,着力打造惠州用户和全国网友了解惠州发展最及时、最权威、最具公信力的移动新媒体。

品味深度融合的果实

吴怀辉 广西柳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

《“侗”力之音》是柳州日报社在今年“扶贫日”宣传报道中策划推出的一部融媒体作品。这是融合发展当中践行“四力”的一次可贵尝试。

一、“蹲”出来的融媒体作品

我们强调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根本,倡导“内容为王、导向为本、创新为要”的采编工作理念,要求全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上做到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

从2019年1月起,柳州日报社推出重大主题宣传栏目——《“决胜2020——脱贫进行时”影像报告》,我们派出4路记者长期蹲点采访、定期刊登,已经推出了80多个影像报告专版。

融媒体作品《“侗”力之音》,是我们其中一路记者蹲点采访的成果。燕茶村是国家级贫困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主创人员在该村蹲点两年,行程25000多公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和400多G视频,用笔和相机记录下大量鲜活的内容。今年8月,柳州日报社以采编项目制的形式,组建了专题报道小分队,继续深入侗寨,与故事主人公一起上山下田,挖掘了一大批鲜活的故事细节,感受和体验了侗族大歌在传唱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内生动力,让燕茶村脱贫故事有骨、有血、有肉。

今年扶贫日当天,该作品一经推出,迅速被新华网、中国日报、网易、腾讯、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的客户端和公众号转载播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的重点栏目《我们的小康》,累计播放4000多万次。与此同时,《“侗”力之音》图文专题报道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刊播,深受好评,同时吸引央视等十多家媒体进驻燕茶村采访。

二、构建“四大三全”全媒体运行体系

为实现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柳州日报社党委制定了《柳州日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我们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报社内部组织机构改革,逐步打破原有的不适应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及机构设置,构建“策、采、编、发”一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

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目前柳州日报社已经构建起“四大三全”为特征的全媒体运行新体系:成立四大中心,即书报编辑出版中心、数字出版运营中心、全媒体采写中心、全媒体营销中心,形成了大编辑、大采写、大出版、大经营的新格局。新闻报道则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全形态呈现、全时段在位”。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