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正欢歌 ——宜昌奋力推动“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0-09-16 07:27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徐梦琦  审核:刘小凡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邹媛 通讯员 方素珍

一条条平坦的康庄大道,畅通了家家户户;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农家“别墅”,遍布各村各组;一串串丰硕的果实,富裕了农民的口袋。

今年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加快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工作,全市“三农”工作成效明显,我市正在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前进。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迸活力

眼下,宜昌柑橘正是丰收时节。

走进宜都市权富柑橘合作社,工人们正将一筐筐特早熟蜜橘装载到大货车上。前来收购的客商来自福建省漳浦县益才果蔬有限公司。

全国柑橘大县有很多,为何唯独青睐宜昌柑橘呢?

“宜昌柑橘果面、口感都相当好,再就是柑橘产业集中,周期长。”该公司董事长蔡有财告诉记者,公司主要从事果蔬出口业务,对品质要求较高,而宜昌柑橘具有明显优势。今年该公司将柑橘业务全部转至宜昌,预计今年将收购柑橘1万吨。

产量位居全国地市州第一,但熟期集中,导致销售压力大、价格不高,柑农收益不理想,宜昌柑橘曾一度出现窘境。

如何破解?宜昌按照“四季有果、错峰成熟、均衡上市”的思路,经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力攻关,提升柑橘果品品质,调优柑橘熟期结构,上市期延长到春节前后,橙黄橘绿不再稀奇。

如柑橘一样,一批农产品的潜在价值被挖掘出来,主导产业开始高质量的“第二次生长”——

在萧氏集团,茶加工涵盖茶食品、茶提取物,再到生产茶化纤日用品;

在宜都市“土老憨”公司,水产品加工废料转化为活性钙,加上从鱼骨中提取的鱼蛋白和柑橘皮,酿制出鱼鲜酱油……

行走宜昌大地,但见柑橘硕果满枝、茶园绿意盎然、蔬菜满山遍野,农民脸上开怀的笑容,预示着一个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十二五”末增长16.4%;茶叶面积94.9万亩,综合效益位居全省前列。

环境好了,乡村更美更兴旺

沿点军区花栗树村蜿蜒的村道前行,白墙黛瓦的农舍、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统一标准的垃圾箱,叫人赏心悦目。

花栗树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发展农业观光游、休闲乡村游,建成了千亩花椒园。今年“五一”、端午期间,村庄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游玩。

宜昌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而这场“环境革命”仿佛一把钥匙,开启了发展的引擎,推动宜昌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村庄净了、美了,才有游客愿意来。”把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田园变景区,乡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凸显——

夷陵区鸦鹊岭镇五龙村,将中药材种植与康养文化相结合,建石斛产业园,每年旅游门票收入200多万元;

旧砖瓦做成屏风,饲料槽养些花草。这些原生态的匠心,让远安县龙凤古村的民宿度假区吸引众多游客,原来无人问津的土特产变成了俏销品,村子也成功脱贫出列。

正是依托特有的田园风光资源,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900个,拥有150多个特色节庆品牌。兴山最美水上公路、五峰青岗岭最美茶园等网红景点,成为“美丽宜昌”新代言。

据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市1336个行政村获评国家级、省级生态示范乡村、美丽宜居村庄、旅游名村等荣誉830批次,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整体提升。

科教兴农,富口袋先富脑袋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称呼,一开始,枝江桑树河村的李成俊还以为就是给他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换个称呼而已。

随着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李成俊明白,农活融入了新观念、新技术,不仅省心省力,还能赚更多钱。

“以前,我一年收入2万元,下地干活主要靠人力,一天下来特别累。”

如今,李成俊流转耕地771亩,全部实现机械化,他的收入增加了10倍。

“地多了,反而变得清闲了,收入还增加了!”李成俊难掩喜悦之情。如今“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令他倍感自豪。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以此带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大批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通过“课堂+实践”等方式的培训,成为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又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资丘飞鸡”张杰创造了“鸡苗、防疫、养殖模式、回收、销售”模式,提供“借鸡生蛋”科技服务。

与社员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张杰帮助解决当地3000名农户不敢养、不会养、卖不掉的困难,带领千余贫困户走“补血”式脱贫之路。

田里机械在“忙碌”,人就有了空闲时间,生活变得丰富又充实。在农村,文化活动室常见村民的身影,广场舞大家也越跳越有劲……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