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颂:从“小舢舨”到万吨巨轮,“华航舰队”通江达海助力经济发展—— 72年,货运量增长1800倍

2021-10-01 11:00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王思卓(实习)  审核:龙怡洲

9月30日上午,九江港码头,从上海洋山港驶来的“汉海5号”,在卸下一批集装箱后鸣笛起航,驶往武汉阳逻港。

可装载1000标箱的蓝色货轮“汉海5号”,是眼下航行于我国内河上最先进、装载量最大的江海直达集装箱船。“汉海5号”的加盟,标志着武汉江海直达航线上首次有了千箱级货轮。

10月1日,“汉海5号”带着一批进口货物将抵达武汉,在新中国72岁生日完成此次货运之旅。而在今年11月,华中港航集团将迎来她的72“周岁”。

72年劈波斩浪,从漂浮在江面上的百艘木船起步,到现在江海巨轮国际直航、海铁联运,年货运量从不足万吨猛增到1800万吨,增长1800倍,华航集团成长为中国水运劲旅。

72年,她一路见证国家的发展,也为湖北及国家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货物。

从汉江走向长江

时钟回拨至1949年5月16日,江城武汉解放,武汉市军管会接管了原国民党长江航政局等单位的145艘小船舶。此时的武汉百废待兴,作为重要客货运通道,亟需恢复、提升水运能力。

1949年11月,湖北省交通厅航政局(1951年改名“航运局”)成立,在规划协调全省水运的同时,开始发展湖北的船运。1980年,省航运局政企分开,省航运公司成立。1991年,省航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华中航运集团(简称“华航”)。

汉口沿江大道的王家巷社区,记录湖北航运史的航运记忆博物馆里,满脸皱纹的侯振文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思绪万千。

“那时汉江上,都是木船,船舱里是一排排木椅子。”96岁的侯振文是原华航港机厂厂长。他笑着说,那时从沙洋到大汉口,坐船得晃呀晃两天。

水运是经济的命脉。侯振文记得,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在公路冲毁和铁路阻断的情况下,省航运局从各地调集大批船舶,为夺取抗洪救灾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煤炭、粮食、化肥、煤油……均是水运的主要物资,关乎民生与经济发展。侯振文回忆,当时的煤炭运输量巨大,小码头难以承担,湖北航运人经过5年艰苦努力,建成舵落口港,大批煤炭从这里运往长江中下游城市,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联合舰队”扬帆出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高铁、高速公路、航空的飞速发展,交通物流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面对“有水大家行船”的开放政策,众多民营资本打造巨轮,参与水运。

面对江面上冒出大量千吨级船舶,华航人一度不知所措、踟蹰观望。

如何重现水运昔日风采?改革创新,擦亮航运底色!

随着大宗商品贸易兴起,千吨级大船更具优势。华航淘汰小船只,购进千吨级、万吨级船只,同时大力开辟新航线,至2006年扭亏为盈。

敏锐捕捉市场机遇——进入2000年后,湖北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黑色沥青需求量大。敏锐的华航集团订购专用跨海沥青船,开通首条至韩国航线。随着江海直达散装沥青运输船“仙鹤号”试航,华航进入海运时代。截至目前,华航已经开通5条货运航线,其中两条是中日、中韩国际航线,均效益良好。

组建“联合舰队”——2014年,华航集团、港运集团、水运集团等六家合并,整合成立华中港航集团。

海铁联运绿色发展

今年6月18日,载着首批40高箱日本整车,华中港航集团“华航汉亚1”轮由日本名古屋港口出发,经汉亚直航航线运抵阳逻港。同日,“华航汉亚2”轮也满载货物离开名古屋。10天后,两批货物在武汉集结,“换乘”国际直达班列一路向北,前往蒙古国乌兰巴托。

这是湖北继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后的首次海铁联运尝试。

如今的华航集团,已成为拥有17艘巨轮、运力17.2万吨,航线覆盖长江、汉江,并通江达海至日韩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企业集团,所运货物种类,则从72年前煤炭、化肥等原材料为主,到现在汽车零部件、医用物品、电子产品等“中国造”占多数,映射出我国迈向现代化的铿锵步伐。

不仅发展快,华航还呈现越来越绿的底色。

早在2015年,为支持长江大保护,华中港航退出砂石经营,停封、处置、淘汰高能耗内河船舶3艘,对现有船舶进行节能化改造。同时,华航集团斥资数亿元打造“华航和顺”“华航和畅”“华航汉亚1”等5艘环保型船舶。

“‘汉海5号’已入级中国船级社规范的绿色船舶。”华中港航集团总经理徐飚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这艘万吨巨轮油耗率比普通船只低23%,集装箱运输成本降低30%以上,目前已运行17个航次,运输箱量近万标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见习记者 胡祎 通讯员 余爱民)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