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字托底惠民生——喜迎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系列综述⑤

2021-12-03 07:1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闵娜

视频制作:王轲 翟亚夫 艾金欣 陈曦

时光无迹,奋斗有痕。

5年,是民生快进的时光标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疫情防控扎实有力、公卫短板加速补齐、民生实事惠民暖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

5年,是幸福攀升的温暖刻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办好民生实事,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400多万宜昌人民幸福生活的足音更加铿锵。

宜昌城区智慧停车场一角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27项重磅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我为群众办实事”,办了什么?改变了什么?答案在宜昌市民的真切感受中,在对明天更美好的期待中。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认真梳理了群众各类诉求后,市委决定聚焦27个群众反映最为强烈、最为集中的共性问题,启动实施27项重磅行动,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力求把便民的好事“办实”,把利民的实事“办成”,真正让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其中,推进城市停车惠民、解决停车难等“城市病”排在首位,由市委书记王立领办。在全面学习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先进经验后,市委明确提出坚持用系统化思维解决停车难问题,打造“全市一个停车场”。

新建停车场、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位、打造智慧停车……在“全市一个停车场”的目标之下,一系列便民措施加快落地。截至10月底,全市已新建公共停车场50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472个。同时,全市119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实现了双休日、节假日对市民开放,提供6000余个“共享车位”“潮汐车位”。

11月12日,宜昌城市停车App2.0版正式上线。升级后的新系统,可实现“先离场后付费”和“语音交互”等功能,实现“一个监管运营主体、一个停车运营系统、一个车主用户入口”,满足“全市一个停车场”场景的使用需求。截至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全市停车场96家,泊位数3.4万余个,注册用户数突破10万人。

“停车难”逐渐缓减,还有一些“急难愁盼”问题也正在得到解决:“物业管理全覆盖”,全市2366个住宅小区,党组织和物业服务全覆盖。《宜昌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批准,即将于2022年3月1日施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截至10月底,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6万人。全市零就业家庭已全部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实现了动态清零。“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新增公办学位5295个,新建的16所公办幼儿园全部按照高标准建设,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孩子能在家门口安心入园。

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出真招、见实效,27项实事行动正稳步推进。

91个公共卫生项目补齐健康短板

“截至2021年11月,已连续21个月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连续16个月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报告,疫苗接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这是我市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

面对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这道必答题,宜昌这样作答: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重点,以健康宜昌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为主线,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

“答卷”令人振奋: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核酸检测“日单采单检能力”提升至24.8万人份,规划建设层流负压病房和可转换负压病区1141间;

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区级疾控中心成立投入运行,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人兼任卫健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在每个社区居委会建设1所产权公有化的社区医务室,打造15分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圈;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91个公共卫生“补短板”抗疫特别国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竣工项目41个,特别国债资金拨付率为93.9%;

健康宜昌建设持续深化,在国内率先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制度,得到国家卫健委高度肯定,在全国314个国家卫生城市中排名第28位,是前50名中唯一一个中部城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成立了宜昌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分级诊疗转诊平台高效运行,全市800余家医疗机构联网应用,科学合理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

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加快,全市救治网络体系和黄金一小时急救圈已初步形成,拥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86个;

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启动,民生服务改革应用场景取得新进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时间回到2020年春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们的平静生活。面对这场没有硝烟却必须打赢的战“疫”,我市始终把“人民至上”这四个字揣在心里、落到实处。

2020年1月24日,全市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在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

救治战场上,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的5219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与福建援宜医疗队共同奋战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构筑起坚如磐石的生命防线。

防控战场上,数百万市民自觉居家不外出,1.1万余人次警力每天把关值守,3000余名环卫工人每天保洁城区,4.75万名机关干部下沉村居防控,10万志愿者轮流接棒……大家众志成城筑起抗疫的铜墙铁壁。

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病魔得到了遏制,宜昌也由“暂停”到“快进”。

行动一步快于一步,措施一个接着一个,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我市精心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道坚实防线,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红利。

44.25万人稳定脱贫奔小康

11月24日,五峰牛庄乡九里坪村村民李长松正忙着将独活烘干以便售卖:“今年种独活预计能收入1万多。”

更令他高兴的是,九里坪村药材加工厂正式开工建设,“以后卖独活更方便了。”

曾经,在这个地处偏远,“三月覆积雪,七月降早霜”,平均海拔1750米的村子,受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该村发展落后,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346人。

5年来,在市市场监管局、市气象局、市一医院三家单位的帮扶下,全村吃水难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基本实现户户通公路或砂石路,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独活、贝母等中药材种植产业,2019年实现了“村出列”的目标。

九里坪村的变化是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闻令即动,听令即行。五年来,宜昌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总攻令,印发关于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总攻的冲锋号。

总攻,并不轻松。全市共有5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243个,贫困人口44.25万人,规模居全省第四。其中,有深度贫困村40个,大部分集中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市委、市政府从细处染墨,在实处落笔,一笔笔饱含民生情怀的有力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感人的民生画卷——

贫有所依:全市硬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8万公里,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率100%;完成农村电力设施投入45.96亿元,户均容量提升到每户2.77千伏安,农网供电可靠率99.8%;建成农村供水工程4.9万处,实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覆盖,集中供水率94.1%、自来水普及率92.67%;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万户、危房改造8.3万户。

医有所保:在不折不扣落实省内异地就医政策的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模式,异地贫困人口可先看病后付费。

幼有所教:8.24亿元资金让55.72万学生圆“读书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

难有所助:统筹216亿元,助产业、强基建,扶贫又扶志,“输血”变“造血”。

数据无声,见证脱贫攻坚战成果:驻村工作队1379支3687人扎根扶贫一线,和全市4.4万名党员干部一起,帮助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4.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苦瘠不再,新程已启。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立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建立市县“四大家”领导联系点制度,全市新一轮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1008个,同步示范带动村183个,驻村干部2304人,组织近千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帮扶行动,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记者 陈曦)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