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商旺市激活一座城 ——宜昌市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商务经济强劲复苏

2021-10-24 06:4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覃江云  审核:刘小凡

10月23日,2021宜昌首届职工消费节暨第七届城市生活展在宜昌城区解放路开幕,近百商家参展,市民热情观展、购买踊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今年前三季度,宜昌主要商务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其总量、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呈现出强劲复苏势头。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十一”长假期间,全市商超、商业综合体等场所疫情防控井然有序,市场物资供应充足,市民消费信心不断回升,城区国贸集团、伍家岗万达等十大商业综合体在国庆长假实现销售额23756.47万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38.35%,较2019年同期增长37.52%。

后疫情时代,商贸活则经济活的意义更加凸显。今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内贸、外贸扶持政策,推动人气“聚”起来、消费“火”起来、市场“旺” 起来,为拉动经济增长贡献更强驱动力。

扩内需,优化消费供给有妙招

如何让城市商业复苏的向好势头不断档、不减速?市商务局将其作为重要课题研究推进,大力支持商贸企业开拓市场、深挖消费潜力。

年初,喜茶进驻国贸一楼,年轻人趋之若鹜,一时间一“茶”难求。 类似喜茶这样的“头部品牌”,国贸集团一下子引入20多个,其中20%左右为湖北市州首店,近6成为“宜昌首店”。 依靠营销创新,国贸大厦1月到9月销售额同比增长4亿元,增幅达到35.6%。集团副总经理汪敦远称之为“迎来雪后暖阳”。他说:“再困难,我们也不裁员、不减薪,就是要凭扎实的业务扩销、合作,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数月来,国贸积极与银行携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联动,保证每月一个大活动,每周都有小活动,既刺激了消费,也带动了业绩。

作为老百姓身边的超市,北山、雅斯、东方等同样有妙招促消费。 早在2019年,北山连锁抢先一步,发展“线上下单,到店提货”的新模式,成为疫情期间和疫后重振阶段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北山连锁借助线上平台,与苏宁、工贸联合发放购物票券,和餐饮经营主体共同发放餐饮券,同景区、剧场一起推出门票券,实现了互利共赢。特别是今年9月以来,我省启动多轮湖北消费券发放,对零售、餐饮行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公司办公室主任袁勇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泥沼之中,互相搀扶才能走出困境。2020年,我们的销售额是11.12亿元。借力湖北消费券和我们自身促销活动叠加,今年前9个月,营业额已达到8.46亿元,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线下卖得好,线上也俏销。今年前9个月,我市纳入统计的限上网络零售额企业145家,零售额过千万元的70家,零售额过亿元的5家。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33.38亿元,同比增长74.3%。宜昌誉福天下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把农副产品卖出好价格”,与许多一线大V合作,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把柑橘、禽蛋等农副产品搬到网上、卖向全国。公司董事长朱道鹏介绍,“去年实现营收2.1亿元,今年销售收入有望创新高”。

宜昌夜景迷人,夜经济同样喜人。我市抢抓国家文旅和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持续为夜间消费加热升温。10月15日,“楚宴天下”楚菜消费巡展进宜昌暨三峡厨艺节活动在西坝夜市举办,这也是楚菜消费巡展首站活动,以此推动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长江不夜岛。中南路美食街积极打造新兴美食街区,目前已经有200多家餐饮企业入驻,成为夜经济网红打卡地。

会展经济同样折射出宜昌消费市场的蓬勃现状。市商务局成立市会展行业协会,今年共举办“宜荆荆恩”城市群首届住房博览会、首届妇女儿童家庭服务业博览会、汽车消费展等各类行业性会展活动62场次,吸引近1000家市外企业来宜参展,累计成交额过10亿元。

稳外贸,抢抓“牛市”商机赢市场

海外疫情蔓延,加上国内疫情防控得力,使得国际市场向卖方市场倾斜。

为抢抓“牛市”机遇稳增长,市商务局大员上阵,聚焦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既服务头部外贸企业、对接联系重点企业,还大力培育小微外贸主体,帮助他们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其外贸业务“量价齐升”。

兴发、宜化、三宁、东圣等企业是外贸主力军,今年得益于国际化肥市场行情好转,出口额大幅增加,直接推动化工产品出口占整个外贸出口的比重。

10条量级2万吨以下机动船、价值7500万美元,这是宜昌达门船舶有限公司1至9月交出的出口成绩单,而2020年这个数值仅为600万美元。公司工程准备部经理吴银枝分析,业绩大幅增长既有疫情期间订单积压的原因,也在于企业敢于走出舒适区,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改变了以往由荷兰总部进行生产设计的常态,争取了更多主动权。

截至9月,宜昌微特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内外贸业务增幅同比达到30%。公司董事长聂道静坚定认为,疫情的影响虽然存在,但路总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谈及加快疫后重振的诀窍,他说:“线下交通受限,我们就从线上走到客户身边。通过自己开发的线上服务软件,为客户提供设备调试、远程协助服务。”

1至9月,宜昌新增90家外贸企业,远超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计划数。湖北泰楚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且外贸营业额同比增长240%,超过了1000万元。目前,正抓紧筹建新厂,而位于越南、武汉的分公司已建设完毕。 公司总经理郑刚把业绩增长归功于线上推广和独特的管理体系。他说:“我们在全国设有20多个办事处,配套专门的仓库和人员,这种网状布局能在抢占市场、争取合作上先行一步。”

积极发展外贸的同时,我市深入实施外资“破零攻坚”行动。1至9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4.65%。合同外资金额5.32亿美元。新设立外资企业14家,累计达到241家。

搭平台,擦亮“金字招牌”促开放

去年,宜昌相继获批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使开放平台数量增至8个。辅以四通发达的国际货运铁路,以及三峡机场、白洋港、茅坪港等开放通道的加持,宜昌与世界连通更快、贸易更畅,开放合作更紧密。3月22日,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截至9月底,共完成进出口额20.8亿元。已引进的企业中,有保税加工企业9家,其数量在全省综保区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去年9月,商务部等七部委在全国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峡物流园成功获批这块金字招牌。从首单业务试运行后,出口额在9个月时间里已突破1亿元,新增备案商户400余家。三峡物流园与晓曦红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将与其关联的商户在海关系统全部备案。公司副总经理郭士明评价道:“农副产品个体户多且零散,新模式简化了各种手续和票据,减少了出口成本,是农副产品出口的‘助推器’。”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在“宜荆荆恩”城市群仅此一家。为做大做强新业态、新模式,市商务局计划于近期筹办城市群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联席会,联合四地开展更广泛的商务合作。

今年4月,宜昌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协会。会长张杜志介绍,目前已吸纳了60多家成员单位,涉及平台类、物流类、销售类、金融类等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计划3年内,协会成员总数达到200家以上。

我市商务经济全面复苏的同时,依然面临外来消费不足、企业成本增加、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压力较大等困难。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活力中心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拿出过硬举措,持续优化环境,千方百计帮助商贸企业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记者 高炜 见习记者 张若韵 通讯员 刘雅莉)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