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康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 百年药企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1-09-02 07:2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思卓(实习)  审核:廖全

8月29日,当记者走进由湖北民康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民康医药产业园时,只见钢筋与水泥交织的工地上,挖土机、塔吊等正在繁忙作业,工地一侧的一栋大楼已初见雏形,另一侧整齐的模板上,绑扎好的钢筋越过地平线,努力向上“生长”……

民康医药产业园位于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区,总投资6亿元,占地100亩,去年底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包括质检办公楼、生产车间、仓库、宿舍等。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地下工程已全部完成,其中质检办公大楼已经封顶,面积最大的综合制剂车间正在进行模板支护和钢筋绑扎,预计今年10月底所有建筑物全部封顶。

民康制药起源于1921年在宜昌东岳庙街开办的傅济春药店,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拥有146个药品批准文号,浓缩丸和中药口服液等药品在业内小有名气,是国内少有的大中型老字号传统中医药企业。

巅峰时期,民康制药曾陆续兼并了宜昌市利民化工厂、宜昌市第四制药厂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康制药在管理和创新上渐显疲态。2018年,西坝岛规划出炉,被定位为文创岛,位于下西坝的民康制药也在拆迁范围中。

“我们把拆迁这种被动之举,看成是推动企业改革的契机。”湖北民康制药总经理毛晓路说。综合权衡考察后,新的民康制药选址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配套更加完善,政策资源更有优势。

如何改革企业,完成老园区向新园区的完美过渡?“百年民康底蕴深厚,既要传承传统核心工艺,又要加强创新,与时俱进。”毛晓路说。

新园区建设围绕“传承与创新”思路推进,既保留中药提取等核心工艺环节,古法秘制,同时引进现代化设备,对可控量产的生产环节按工业4.0理念进行全自控操作,提高效能。

生产线由原来的6条增至12条,扩大一倍。生产车间采用无尘化全过程管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年产硬胶囊剂18亿粒、片剂10亿片、颗粒剂200万袋、散剂1200万瓶、浓缩丸10亿丸、口服液2亿支、针剂1亿支,总产值可超10亿元。

新厂建设如火如荼,老厂的改革也在同步推进。调整管理理念,聚焦经营目标落实落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等,确保全年目标稳步提升。

目前,民康制药拥有研发人员近30人,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的研发经费,充分利用民康146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宝贵资源,一方面对未上市的药品恢复上市,另一方面进行中药创新改良研究。“已经有30个药品上市,还有5个药品正在改良研究中,预计在两年内上市。”毛晓路说。

今年3月,民康制药与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开展合作,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共同承接科研项目,并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

改革颇有成效。2019年,民康制药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同比翻了一番。2020年,年产值增至6000万元。

“今年的目标是冲击1亿元。”毛晓路说,预计明年底新园区可投产,为未来5年内达产10亿元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记者 孔维敏 实习生吴欣雨 通讯员 张瑞林)

短评

一粒穿越百年的药丸

1921年,创始人傅喜诚遍阅典籍,淬炼出风行一时的鼻渊丸,100年后民康制药历经风雨,推动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

时光荏苒、光影变换,民康制药的历史就是宜昌工业发展的缩影,勇立过时代潮头,也曾陷入谷底泥淖。百年民康再出发,其实并不容易,那不是千帆过境的慨叹,而是迈步从头越的笃定。

如今,民康人找到了发展之策——“传承”与“创新”,传承医者度人的悬壶之心,创新生产、经营的思路与理念。穿越百年的是药丸也是种子,是治愈也是希望。 (市发改委 徐海涛)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