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民心安 日子甜 ——兴山县峡口镇双坪村精准扶贫见闻

2021-03-03 07:1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朱云  审核:刘小凡

海拔600至900米的兴山县峡口镇双坪村,全村380户,贫困户有204户。2013年,双坪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在外惦记家乡的亲人,在家养不活一家老小,很多青壮年不得已出门打工。

今年2月19日,记者来到双坪村,从返乡青年、贫困群众身上,却感受到一种安然自得——在外打工的,屋里老人生活有保障不操心;在家发展产业的,全家收入牢靠不用愁。

从不安到“心安”的转变,来自于双坪村驻村工作队员入村5年来的接续努力。

2015年8月,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体育局、市农村能源办公室等单位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双坪村。5年多来,投入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用心用情精准帮扶。2016年,双坪村整村脱贫出列,在2018年、2019年两次国家和省第三方交叉检查中群众认可度100%,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5735元上升到2019年的12636元。

生猪养殖——

村里有了支柱产业

“蒋书记,你今年别走,你看我今年再好好干一场,准备再养15头猪。”在村委会门口,64岁的贫困户向义昌在驻村第一书记蒋新面前立下新目标。

向义昌是该村三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是残障人士,家中还有86岁的岳母需要照料。过去,一家三口全靠种点苞谷土豆度日。

这条几近干涸的“小河”在全村产业的“大河”来水下,终于盼来了春天。

向义昌给记者算了一下去年的收入账:家中养了两头母猪、7头生猪。小猪仔收入3万多元,3头生猪收入1.2万元,还有4头生猪翻年出栏,预计可以收入一万六七。再加上种植的黑金刚土豆,年收入5万元是稳的。

针对双坪村地理条件和贫困户特点,工作队、帮扶人确定了以生猪养殖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村里引进优良品种的能繁母猪300多头、种公猪3头,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县畜牧服务中心、镇畜牧服务中心生猪饲养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共30多场,手把手教学,帮助农户掌握养猪专业技术,提高养猪质量。经过5年发展,双坪村生猪出栏4473头、存栏3992头,存栏母猪516头,出栏仔猪300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2800万元。如今的双坪村,已经成为兴山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

能人返乡——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记者来到何明秀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层半的三间改造房和刚修建起来的二层猪圈。

75岁的何明秀一家原来住在附近山上的一个棚子里,后搬到这里。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慢慢翻新加了两间,同时盖了猪圈。“最开始也没有钱,村里的干部就帮我申请小额信贷和生猪产业补助,这才把猪养起来。”何明秀说,自己今年卖了19头猪,家中还有10头。

三间房屋虽不大,但是收拾得井井有条。何明秀说,房屋这么干净归功于去年刚进门的儿媳妇。儿子何怀念40多岁,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现在看到家里越来越好就回来了,儿媳妇也过门了,感觉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不仅仅是何怀念,一些外出务工的能人也纷纷返乡加入了生猪养殖行列。杨新华、李洋返乡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一年养殖达到1200头,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进一步带动和扩大了全村的养殖规模。

科学规范——

要致富更要环保

养猪最怕环境问题。在何明秀家,记者却丝毫没有闻到臭哄哄的气味。

“我们既是全县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也是全县的生态养猪示范村。”蒋新介绍。生猪产业是否可持续,环境是关键,是底线。如果全村臭气熏天,那肯定走不长远,就算乡亲们挣了钱,在村里也待不下去。

经过反复召开屋场会,全村形成了共识:环保最重要,坚决不能因为养猪破坏环境。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全村养殖户自觉做到规范科学养猪,干湿分区,猪不露天、粪不露天。一旦发现有人因为猪粪影响环境,立刻会有群众监督责令其改正。同时,在市农村能源办的指导下,全村依托生态养殖,修建了小型沼气池,将沼气、沼液、沼渣物尽其用。

交通不便一度是制约双坪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原村级公路弯多路窄坡陡,多处V字型转弯,一个方向盘打不过来,载重车辆不能进山,遇雨雪天基本处于停运状态。工作队筹措资金,将原有道路由3.5米扩展到4.5米;设立维护道路专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猪饲料进入和生猪出栏道路畅通。

为了应对生猪行情突然下滑,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选定了发展黑金刚土豆。在发展生猪养殖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增强农户市场抗风险能力。目前,全村黑金刚土豆种植200亩,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补充。

记者 翟雪莲 吴超凡 通讯员 陈震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