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田野上 ——宜昌奋力推动产业扶贫纪实

2020-09-22 07:3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徐梦琦  审核:闵娜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赵璟一 通讯员 方素珍 曹红

初秋时节,徜徉宜昌乡村田野,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产业映入眼帘,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宜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扶贫托起致富梦,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主打特色,沃野千里土生金

秋意渐浓,秭归县沙镇溪镇倒座铺村,一片片茶山生机勃勃,茶农王国龙正忙着采秋茶。他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借助精准扶贫的春风,他种了20亩茶叶,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去年,他家的茶叶收入就达到10多万元。截至2019年,在宜昌像王国龙一样靠种茶脱贫的贫困户有6.5万人。

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70%,并非传统的产粮产油优势区域,宜昌靠什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宜昌用行动回答:绿色铺底,产业“壮腰”,大力发展柑橘、茶叶、蔬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把特色产业做成优势产业,让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

长阳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草”中刨金。2019年带领5896户贫困户发展中药材10600亩,户均增收5000元。

点军区发展扶贫生态养猪项目,连续两年为近千名贫困户赠送猪仔、猪饲料,每头猪可增收2000元以上。

宜昌立足产业特色,因村因业精准施策,找准“金钥匙”打开“致富门”。全市特色产业耕种面积达600万亩,重点贫困村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88万亩,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面积达55万亩。

宜昌12.11万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有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达11.83万户,特色产业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率达到97%,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产业措施”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龙头舞动,推动农业产业化

在五峰长乐坪镇苏家河村的房前屋后、山坡上,一排排蜂房错落有致地排列,成群的蜜蜂在山坡上飞舞。

“自从发展‘甜蜜’事业后,不仅摘掉了贫困帽,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周家红说。

周家红曾是五峰“1211”中蜂养殖模式的贫困户之一。2016年,在外打工的周家红回乡参加了县农业局组织的首期养蜂技术培训,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7年,他成立了五峰农联惠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65户贫困户养蜂脱贫。截至2019年底,周家红给贫困户累计分红8万多元。

在产业扶贫发展中,常会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贫困户置身风云变幻的市场,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如何有效防控风险,让脱贫更加精准高效?

宜昌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作用,让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民“融合”成了利益共同体,打通市场与贫困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宜昌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让产业扶贫走上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全市首批认定扶贫龙头企业43家,其中省级14家。2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合作社1115家,贫困村合作社建设率达10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0.93万户贫困户实现了对接带动,其中企业带动贫困户1.64万户,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9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比率为90%。

三产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

每逢盛夏,兴山县高岚村的朝天吼漂流景区迎来客流高峰。在高岚村“宜巴家园”居民点,贫困户谢兆明忙得不可开交。

“如今,靠着青山绿水,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赚了4万元。”谢兆明脸上堆满笑容。2014年,看到村里旅游发展得热火朝天,他申请到5万元免息小额贷款,发展农家乐。每到漂流旺季,客房供不应求。

宜昌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积极推动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让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林业生态扶贫,山增绿人增收。通过生态公益林、天然林停伐管护、退耕还林等项目,为6.5万个贫困户直接兑现资金4000余万元。7900多名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户均增收4000元。

电商扶贫,致富路越走越宽。全市建有村级电商服务站804个,其中全覆盖243个重点贫困村。组织开展电商年货节、网红助农公益直播、618、双11等促销活动,让农特产品变成“香饽饽”。

乡村旅游扶贫,变风景为“钱景”。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上一条让贫困户增收、村民受益的新路子。

做活“山水文章”,掘金乡村“绿色经济”,一幅山川秀美、充满活力的乡村新画卷愈加清晰!

热点专题